藏粮于地·端牢饭碗——探究衡山新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范例

发表时间:2023-08-02来源: 访问次数:0 分享:
  万物土中生,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藏粮于地”战略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农田作为实现粮食稳产保供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7月12日,在澳门第一娱乐娱城官网院长朱玉林教授、金融系主任王建军副教授以及保险系主任曹时军副教授的带领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调研。实践活动以粮食安全为主题,旨在发现新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相遇——初识“新桥”
  新桥镇位于衡山县西北部,与衡阳、双峰、湘潭三县毗邻,是著名的边贸重镇。全镇总面积7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05.7亩,山地面积77366.5亩,水面面积3055亩,辖12个行政村(其中10个村,2个社区)。新桥镇交通便捷,许广高速公路穿镇而过,镇区距白果、东湖两高速出口均仅7公里,衡娄、衡西公路在镇区交汇。同时水资源丰富,湘江一级支流涓水流经新桥镇,有新桥水库(中型水库)、石牌水库(小一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四座,灌溉面积达3万余亩,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
  12日上午,实践团到达衡山县新桥镇,与新桥镇党委书记李雁、副镇长欧亚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聂文新等工作人员在镇政府三楼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交流。会上,李雁书记代表新桥镇实践团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就新桥镇基本发展情况作了具体介绍。随后,农业服务中心聂主任就新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
    
  镇政府与专家团队开展座谈会
  新桥镇自2018年开始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已经初步形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渠配套的现代化农田体系。但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余,也遇到了问题和难处。据了解,新桥镇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丘陵地带少有连片的适宜耕种的土地。村镇空心化、老龄化严重,新桥镇常住人口2.8万人,但人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绿色行为采用的意愿偏低。
  朱玉林教授团队成员对新桥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建设中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并就如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有机融合以及该镇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村)等工作与镇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识——躬行践履
  实践第二日,实践团以群英故居为中心,在新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村——黄泥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黄泥村位于衡山县新桥镇西北部,是衡阳与娄底的交接村,涓水河从村子里流过,山灵水秀,历史悠久,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被称为“一代女魂”的唐群英故居就坐落于此。在群英精神的感召下,实践团全体成员顶着炎炎烈日,用脚步丈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心聆听农民的真实诉求,把调研落实在祖国希望的田野上。
  实践团主要通过实地勘测、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调查等形式针对不同的主体调研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及现状。
  
  实地勘测——高标准农田示范田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主要包括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通过小田变大田、道路建设、平整老旧河沟及撂荒地,新增耕地面积,打通水系管网,做到粮田旱能灌、涝能排,同时运用科技化监测手段,实现一人管一片田,力争做到新增耕地“能增尽增”、旱改水“能改尽改”、小田并大田“能并尽并”。目前,新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覆盖8个村,百亩以上种粮大户30余户,其中最大的一户达千亩,2023年计划新增10000亩高标准农田。 
  
  实践团分发调查问卷
  
  走访小农户
  针对小农户,实践团共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得到有效问卷10份。小农户户均耕地5亩以下,主要种植单季稻,多为自产自用。家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年龄偏大、人数偏少,55岁以上劳动人口的占比达到70%以上,基本无自有农机设备,农业耕作的机械化普及程度不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在实践团成员的介绍下,小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都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过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与种粮大户进行访谈
  因为正值“双抢”,在新桥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实践团于第二日晚上与两位种粮大户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位种粮大户李雪明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李雪明积极响应政策,目前已经在800亩耕地上实现了40%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前期投入200万用于购买农机设备,拥有1台抛秧机、3台插秧机、2台旋耕机和3台收割机,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亩产提高了100斤左右,亩均收益也有所提升。农田集中连片,方便统一耕种,提高了抗灾能力,农田初步实现高产稳产目标。
    
    新桥镇干部填写调研问
  
  与黄泥村村书记进行访谈
  实践团通过与黄泥村村书记、新桥镇干部的访谈,了解到在政府层面,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对该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同时也表示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在实现耕地利益最大化、村镇无荒田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实践团于黄泥村村委会合影留恋
  相知——以“产”促兴
  一村一品,小豆腐托起大产业
  
  石地方豆腐厂油豆腐
  
  石地方豆腐厂柴火香干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衡阳一直在路上。黄泥村自古以来就有手工豆腐的技术传承,再加上清澈的山泉水、优质的豆类以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使得石地方豆腐厂的豆腐家喻户晓。近年来,衡山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村施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小小的豆腐在黄泥村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豆腐村,知名度不断扩大,农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
  鱼池养鱼,产业振兴玩出“新花样”
  
  高密度鱼池
  随后,实践团来到群英社区的创新水产养殖基地参观高密度养鱼。通过与相关负责人交谈,了解了其运行模式、投资模式、预期收益以及经济带动效应。总而言之,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值、节省人力资源、提升捕捞效率,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还能辐射带动当地更多的群众加入生态鱼养殖的队伍中,更好地促进鱼产业发展成为本地的亮点品牌,为本地产业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
  相惜——薪火相传
  
  唐群英雕像
  新桥镇人杰地灵,以辛亥革命先驱、一代女魂唐群英,中共地下党员、原国民党少将谢士炎烈士,对越作战一级战斗英雄杨明志为代表的时代英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最后一日来到唐群英故居进行参观学习。
  
  专家团队参观唐群英故居
  详细了解了唐群英的成长经历和光辉事迹后,随行的专家学者强调,唐群英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革命气魄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要加强价值挖掘,加大宣传力度,让群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引导青年学生争当自立自强、敢想敢当、无畏无惧、勇于斗争的人。 
  尾声
  乡村振兴不只是农民、村镇的大事,而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在短短三日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在老师的带领下下基层看到了真正的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进行时,尽管存在绿色生产方式采用意愿偏低、信息化程度偏低、资金缺口大、土地碎片化严重、土地流转手续复杂、建设后期维护难、监管难等现实的困境,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下,基础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得到改善,耕地质量有所提升,农业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生态屏障得以巩固,农民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人民的饭碗也端得越来越牢!
  
  实践团于新桥镇政府合影留念
Baidu
sogou